Location :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重磅!司法部放大招堵漏洞!把炒房客逼上绝路

重磅!司法部放大招堵漏洞!把炒房客逼上绝路

8月14日晚间,司法部发布了《关于公证执业“五不准”措施》。乍一看,似乎和楼市没啥关系。其实,这份措施将炒家在限购下惯用的一条路子给彻底堵死。

文件的第三点提到:不准办理涉及不动产处分的全项委托公证。

公文截图

公证机构、公证员办理涉及不动产处分的委托公证,应当按照“重大事项一次一委托”的原则,告知当事人委托抵押、解押、出售、代收房款等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不得办理一次性授权全部重要事项的委托公证,不得在公证书中设定委托不可撤销、受托人代为收取售房款等内容。

什么是全项委托公证?

小编来解释一下,假设A是业主,想以总价400万出售一套房屋。B是炒家,想购买这套房屋用于投资,但由于限购等原因走正常路子买不了。

怎么办呢?

B一次性支付400万全款给A,并与A谈好一块去公证处公证并做全项委托,让A将这套房屋的所有重大事项都委托给B来打理,包括出售,并约定好不能单方面撤销委托。

一般来说,专业炒家看中的多半都会是老破小,但地段很好的房子。

公证和全权委托之后,B就会安排装修队去翻新这套房屋,把它装修得非常漂亮。之后,B迅速找中介挂牌放盘,许之高额佣金。

等到中介找到真实买家C,房价也涨了,B以460万卖给C,然后和C去办理过户等手续,从而赚取中间的差价。

整个交易过程当中,业主A都不需要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业主A知道房价涨了这么多,毁约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一旦A和B对簿公堂,A获胜的几率比较大。

综上所述,结合司法部这条措施来看,就是在规避全项委托,彻底断了炒家的路。

 

以下为《措施》原文:

司法部近日印发《关于公证执业“五不准”的通知》,对于进一步规范公证执业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为严肃公证执业纪律,规范公证执业行为,加强公证工作管理,确保公证质量,《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具体规范公证执业的五项措施:

一是不准为未查核真实身份的公证申请人办理公证。公证机构、公证员应严格审查公证申请人的身份,告知冒充他人、伪造证件、骗取公证书的法律责任后果,未经证件视读、单独谈话、交叉印证、身份证识别仪核验等程序,不得办理公证。申请人使用临时身份证,公证员未到公安部门核实的,不得受理公证申请。对涉及敏感、重大权益事项的公证申请,应当由有经验的公证人员认真审核。

二是不准办理非金融机构融资合同公证。在有关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公证机构不得办理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经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商务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资金融通业务的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除外)的融资合同公证及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

三是不准办理涉及不动产处分的全项委托公证。公证机构、公证员办理涉及不动产处分的委托公证,应当按照“重大事项一次一委托”的原则,告知当事人委托抵押、解押、出售、代收房款等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不得办理一次性授权全部重要事项的委托公证,不得在公证书中设定委托不可撤销、受托人代为收取售房款等内容。

四是不准办理具有担保性质的委托公证。公证机构、公证员在办理涉及不动产处分的委托公证时,应当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审查其与受托人是否具有亲属关系,不得办理名为委托实为担保,或者可能存在担保性质的委托公证。

五是不准未经实质审查出具公证书。公证机构、公证员应当尽到更高标准的审查注意义务,不得片面依赖书面证据材料而忽视沟通交流,不得只重程序合规而轻实体内容审查。对涉及敏感、重大权益事项的公证事项,除通过交叉询问、分别谈话等形式进行审查外,还要综合使用仪器识别、联网查询等方式进行审查核实,全过程记录存档,必要时应当全程录音录像。公证员对“合理怀疑”的公证申请,应当及时提请公证机构进行会商研究,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所需时间不计入法定办理期限。要严格审查申请人的真实目的和公证书的用途,不得以签名(印鉴)属实公证替代委托公证,以原件与复印件相符公证规避对实质内容的审查。

为确保将规范公证执业的要求落到实处,《通知》强调,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要立即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公证机构、公证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大对本通知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公证机构、公证员违规公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同时,要加快推进公证工作改革,大力拓展金融、知识产权、司法辅助等新型领域公证业务,深入开展公证便民利民活动,在确保公证质量的前提下精简公证办理手续,推进公证信息化建设,依法规范公证收费,提高公证服务质量,完善公证便民利民措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